關鍵控制技術四.稚幼參培育
(一)室內幼參培育
大耳幼體末期,幼體急劇縮短為原體長的1/2-1/3,身體由透明逐漸變為不透明,幼體出現5條明顯的纖毛環,即樽形幼體。五觸手幼體沉落于附著基上不久即從體后端的腹面生出第一個管足,自此幼體發育為稚參。生活習性也從幼體時期的浮游生活轉變為附著性生活。
1.附著基及其投放
當幼體20~30%發育至樽形幼體時,即可投放稚參附著基。附著基的種類有①聚乙烯波紋板:②聚乙烯薄膜;③聚乙烯網片。實踐中主要用聚乙烯波紋板,每片波紋板的規格約為30厘米×40厘米,將波紋板插入專用的塑料框架上,每個框架插15~20片;波紋板要用百安威或得立康(每立方米水體1克)化水浸泡2小時,泡完后反復沖洗,徹底清除污物及藥物殘留。
附著基投放時機適宜,過早,不利于幼體在水中的分布,還易敗壞水質,影響幼體的發育和變態;過晚,部分五觸手及稚參已經落到池底,影響附著基上稚參的附著量。一般當20~30%幼體變為樽形幼體時投附著基,附著基投放前預先附上一層薄嫩、優質的底棲硅藻(在水溫18~22℃時需一周左右),附著苗量和稚參成活率明顯增加。根據池中幼體的數量而定,一般每立方米水體投聚乙烯波紋板80片左右。
2.稚參附著密度
稚參營附著性底棲生活,以周圍附著基上的餌料為食,若附著密度過大,相對攝食空間減少,則不能攝取足夠的餌料,加之隨著其排泄物的堆集,稚參的生活環境日漸惡化,造成發育不良、生長緩慢、死亡率增加。附著密度過低,則不利于充分利用附著空間,單位水體出苗量減少。稚參初期的附著密度以0.5個/ cm2左右為好。近幾年,不少苗場為了提前出售稚參(俗稱“小白點”),附苗密度大大增加,但高密度培育持續時間一定不能太長,要及時剝離、疏散,否則的話,很容易造成短時間內大量死亡。
3.投餌管理
餌料品種:
a.底棲硅藻:底棲硅藻是稚參附著初期的最佳餌料;
b.鼠尾藻:包括鮮鼠尾藻磨碎液和干粉,投餌后耗氧低、不粘稠,對水質污染輕,完全能滿足稚參生長發育對營養的需求,是當前應用比較廣的一種餌料;
c.人工配合餌料:隨著海參人工育苗的規模迅猛發展,鼠尾藻資源日漸枯竭,不少大型海參育苗單位都自己加工配合餌料;主要原料包括鼠尾藻、海帶、螺旋藻、魚粉、扇貝邊等。目前市場上的海參飼料,多是生料非熟化飼料,在人工配合飼料提高餌料蛋白、脂肪達到促生長的同時,因其是生料而導致的腸胃等消化系統疾病也相應增加。所以,真正優質的海參飼料要達到生長快、發病率低,一定要解決熟化、促消化、防腸炎等系列問題。建議在配合餌料中添加酶解多糖、健長靈、多維等增強稚參免疫力、改善水質、減少疾??;
d.海泥:最早海泥指海浮泥,是海中石礁上面的,以及海中掛養扇貝籠里面生長的各類底棲硅藻為主的及其里面寄生的一些底棲貝類、小蝦等,是海參喜歡的天然生物餌料。這種新鮮的海泥富含底棲硅藻、有益細菌、礦物質、微量元素和有機質等,使用合理得當,可節約成本,提高育苗效果。但近年來,由于海參的養殖戶增加,天然海浮泥已無法滿足市場需求。很多人以海灣的泥作為餌料投喂海參,這種海泥以硅酸鹽為主的真正的泥,其中也有少量的底棲貝類、小鉤蝦,但底棲硅藻的量較之海浮泥卻少之又少。由于現在的海泥不僅營養價值較低,而且會認為帶來許多橈足類的卵和成蟲,許多有經驗的技術員已減少海泥投喂量,或不喂海泥。 經眾多養殖場驗證,只要在人工配合飼料里面添加適量的各類天然海藻粉、蝦糠、貝殼粉(以牡蠣粉最好)等,海參養殖可以完全做到不喂海泥。
發酵餌料:健長靈、酶解多糖、金肽康選用新鮮、精純、強壯的酵母、乳酸和復合芽孢等二十多種菌群,用它們發酵餌料不僅利于開胃誘食、促進生長,還能凈化底質和水質,消除腐敗有機物、氨態氮、硫化氫、亞硝酸鹽、甲烷等有毒有害成分,抑制弧菌、紅圈(紅細菌)和白絨的滋生,提高參苗的免疫力和抗病力,提高成活率,降低餌料成本,而且規格整齊,活力好。
發酵方法:干凈的容器,放入10公斤料+健長靈100毫升+酶解多糖20克+金肽康20克+紅糖20克+3公斤海水攪拌混勻敞開發酵,發酵最佳時間是4天左右,冬天為10天左右,發酵完成后有酒曲香味,發酵時無需充氧,每天攪拌1-2次,不得與抗生素同用。
投餌:若附著基上預先附著底棲硅藻,稚參附著前幾天以攝食底棲硅藻為主,可不投餌或少投餌,根據底棲硅藻的數量和稚參附著密度情況,變態后3~5天開始人工投餌。若附著基上未附底棲硅藻,投附著基后第2天就應投餌。早期可投鼠尾藻發酵餌料(用10公斤鼠尾藻+健長靈100毫升+酶解多糖20克+金肽康20克+紅糖20克+3公斤海水混勻按上述方法發酵),或投鼠尾藻磨碎液、底棲硅藻,并添加酶解多糖、健長靈各1%,隨著稚參的生長,逐漸加投新鮮海泥、配合餌料等,還可添加適量的螺旋藻粉、海帶粉、酵母、魚粉等,同時添加酶解多糖、健長靈各1%。需要注意的是,附著基投放之初幾天,只要水中仍有未變態的浮游幼體,就要繼續投適量的單胞藻餌料。前期用300目篩絹網袋過濾,后期80~40目篩絹網袋過濾。
正確確定投餌量:投放附著基以后,每天觀察附著板上餌料量和幼體胃的飽滿程度,酌情增減投餌量。以鮮鼠尾藻濾液為例,稚參在2毫米以下,日投喂10~40克/米3,并補充少量單胞藻和底棲硅藻;稚參長至2~5毫米時,日投喂40~100克/米3;稚參長至5毫米以上時,日投喂100克/米3以上。鮮鼠尾藻粉碎后的利用率約30~50%,應按實際投喂量計。配合餌料和鼠尾藻干粉一般按稚參體重的5~8%投喂。海參在不同的水溫和生長階段以及在同一階段苗的活力不同,攝食量都會有所差異。投餌可參照以下模式標準: “以人工配合飼料為主海泥為輔”的模式,一般以投喂后3小時左右水變清為宜; “以海泥為主人工配合飼料為輔”的模式,一般以投喂后5小時水變清為宜;③每次喂料之前,看到至少有2/3的海參“出爬”為宜,因為海參吃飽后,有“回窩”的習性。④剛附板1個月左右的稚參,一般參照波紋板網片槽溝內殘餌多少以及氣石打出氣泡在水面的多少(投喂海帶漿和螺旋藻的除外),決定投喂量的多少。
投料過多的危害:①引起消化不良,造成拖便現象嚴重,導致池底臟且發粘,人為導致倒池、剝片頻率加大,加重苗的應激反應,如不倒池容易引起海參腫嘴、化皮等各類細菌病發;②導致水長時間混而不清,有些客戶在早上喂完料后到晚上再喂時水還是渾的,長時間水混導致水體中的氨氮、亞硝酸鹽等有害物質升高,溶氧降低,海參會出現肉刺不挺、體表不光澤、生長緩慢等現象;③造成人為增加了養殖成本。如果擔心投料少了會影響海參的生長,可少量多餐,及每餐投喂量少,每次攝食時間短,但每天投喂次數可適當增加,由暫時的1~2次增加到2~3次。白天投餌量一般要控制在晚上的一半左右,白天占總投餌量的1/3,晚上占2/3較為合理。
優化海參攝食及生長的環境:①正確充氧:平均每立方米水體不低于一個氣頭,充氣時,氣泡越小越好,像下小雨一樣為宜;充氣速度越快,氣泡越大,溶解于水體里的溶解率越低;②控光:白天育保苗的車間光線越暗越好,苗的規格越大要求光線越暗。有條件的盡可能將棚頂及窗戶遮好,嚴防透光,棚內的燈做到人走燈滅;③消噪:棚內噪音主要來于充氣機的噪音,所以充氣機一定要擺放在苗室外;另外,建棚選址時盡量避免人流、車流較多的地方。④換水:換水量大小對海參生長和攝食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常見的大換水對海參刺激較大,不換水又容易造成水質和底質惡化,以微水流、少換水為好;⑤其他:如藥害、頻繁的倒池、水渾等因素也會影響海參的攝食及生長。
降解變質飼料(氧化、酸敗、霉變)的毒性:如飼料出現變質、發霉等情況,常規采取高溫水煮的方法來降解其毒副作用,但這種做法并不徹底,打個比喻,就像花生霉變(含有黃曲霉素和霉菌毒素),盡管經高溫蒸煮或炒熟,但并不能降解其毒性,人吃了后肝臟照樣會中毒。一旦投喂了變質飼料(氧化、酸敗、霉變),一定要外用解毒超爽0.5克/米3解毒,一天1次,連用2天,并在飼料中添加清源、酶解多糖、活性蒜寶等產品排除和酶解毒素。
4.水質管理
水交換:通過換水和流水的方式實現培育用水的更新。但換水量越大導致池內的水環境變化越大,水環境的變化越大對苗的應激越大,特別是在春秋季節或冬天升溫保苗時,每次換水的溫差若達到2℃以上,苗就會萎縮、不吃料、愛拖便。所以,換水量應根據水溫、稚參規格、投餌以及水質情況掌握,稚參附著初期每天換1/3量的水即可,隨著水溫的升高和稚參的生長換水量稍略增加。若水上起粘膜,氣石打出來的氣泡在水面上不愛散掉可考慮多換水,換水的時間一般在氣溫、水溫較低時進行(早晚各一次)。換水過程中,如果附著片上的糞便等污物較多可將附著架提起并輕輕晃動,使其落入水中,隨水流排出。
保育苗所用水質的好壞受天氣、潮汐的影響,遇到大潮水、風浪較大、持續陰雨天時,海水會臟而混;水溫較高投餌量偏大也會導致池底發臭。所以抽水應避開以下時段:
①每個月農歷的初一至初三、十五至十八是當月潮水最大的時候,潮水越大水質越渾,因其水渾,水中耗氧物多,而溶氧低,各種厭氧的有害致病菌數量多,故而潮水越大水質越差;
②每天早晚有兩次潮汐,一般白天潮位小,晚上潮位大。鑒于上述原因且白天水體的光合作用強,溶氧高,故白天水質遠遠好于晚上,另外白天海水的溫度受光照影響比晚上要高,故特別是在春、秋、冬季白天進水更有利于降低換水后溫度過低而造成對苗的應激,一般苗室內的水溫比外面海水溫度要高1℃左右;
③大風大雨時,近海岸的水一般比較渾濁,此時應盡可能減少換水或者不換水。遇到育保苗水質臟渾和底臭時,每換一遍水用一次百安威、納米氧各0.6克/米3,凈水、防底臭效果明顯。
地下海水與天然海水的差異:
地下海水優點:冬天水溫較高且一年四季較為穩定;缺點是重金屬(鐵、錳等)會偏高,氨氮、亞硝酸鹽等有害無機鹽偏多,同時溶解氧、pH值、包括一些維持海參滲透壓調節的鈉、鉀離子偏低,尤其是鉀離子較天然海水嚴重偏低,另外,地下海水中生物品種非常少,一些有益藻及有益菌群幾乎沒有,水體自身凈化的能力非常弱。天然海水的優點:水中生物種群非常多,其中的有益菌群及有益藻類不但能提高水體的自凈能力,提高水體的溶氧同時許多品種還可作為海參的生物餌料直接被利用,一般在地下海水中偏高的有毒、有害物質在天然海水中會比較少,只是天然海水受潮汐、氣候、地質的不同而有所變化,相對地下海水來說,天然海水不穩定因素比較多。
用地下海水保苗時必須注意:提前掌握好自用地下水源的水質特點,如重金屬高的(檢測地下水的重金屬高不高,可用塑料或玻璃器皿取些水樣,用少量強氧化劑漂白粉或次氯酸鈉放入其中,若水成醬紅色一般含鐵高,若水成紫黑色一般含錳高,若水成咖啡色一般鐵、錳都高),盡可能不用此水保苗,否則海參長得慢,苗易僵化。如迫不得已使用時,可少量多次常用解毒超爽(0.5克/米3)解毒。在天然海水水溫適宜時,可在地下海水中摻雜天然海水混合使用。喂料時常添加清源、酶解多糖、活性蒜寶,在防病助消化的同時解毒、提高水體自凈能力,另外,在日常管理中要根據水質、稚參生長情況適時倒池、換片以防底臭、底層紅細菌過多而造成病害。
重視對海參育苗室儲水圈的水質處理:在海參育保苗過程中,我們常發現儲水圈水質老化、或遇上雨季水環境不穩定時,換水后會對室內的海參苗直接產生很大的影響,如參苗萎縮、攝食量下降、死亡等情況時有發生。病害發生時如果只針對室內的海參苗或水環境進行治療或改善,忽略了對室外水環境的改良和恢復穩定工作,就會陷入治標不治本的惡性循環中,往往越治越病,越病越治,最終苗被折騰的所剩無幾。我們要“以防為主,以養代療”,所以儲水圈水質發生變化時,應根據實際情況及時調整,如藻相老化水色發暗時,我們應按每立方米水體投入六抗培藻膏1克、新活菌旺1克、清源0.5克防倒藻,恢復藻相、菌相平衡;雨水過后,應投入解毒超爽、納米氧防底熱、缺氧和水體有機質含量過高,并可有效防止赤潮的發生。
充氣:充氣不僅可以補充氧氣,在投餌時還利于餌料分布均勻。在整個培育過程中,最好連續微量充氣,尤其是投餌時應充氣,以使餌料在整個培育池內均勻分布。投完餌料后停止充氣1~2小時,以使餌料沉淀附著。另外,因附著基的阻隔,池內各處換水量往往不均,易造成局部缺氧,故充氣石分布要均勻,并要經常調整氣石位置。
倒池:即將原培育池的參苗移入另一新池繼續培養。第一次倒池一般在投附著基后第15~25天,此后,根據水質、水溫、密度、病害等情況,一般5~10天倒池一次。夏季高溫季節,水質容易敗壞,病害易發生,可適當縮短倒池間隔時間。
正確倒池可改善水質、調整密度與規格、防治病害,但操作不慎易造成參苗損傷。正確倒池的操作:①倒池一般在早晨進行,在倒池前一個晚上需要減料或不喂料,因海參吃的越飽,耐低氧能力越低,抗應激的能力越差;同時,在倒池前一個晚上用護苗露、納米氧各0.46克/米3護苗防應激;②初期倒池時,因投餌量小、稚參排泄物不多,加之稚參個體小、易受傷,池底和池壁上的稚參可留在原池。先將附著基移到預先備好的新池中,將原池水放掉,放水過程中用微流水輕輕沖去池壁和池底的殘餌、糞便與污物,盡量減少對附在池壁、池底上參苗的沖擊,使其留在原處不動,再從其它池取出帶參苗的附著基放入該池,加入新水;可視老水水質情況,倒苗前盡可能先倒1/3~2/3的老水過去,以盡可能保證水質穩定(穩定水溫、鹽度、pH值、藻相、菌相等),減少參苗應激。隨著參苗規格的增大和抵抗力的增強,后期倒池時則要視殘餌和糞便的多少,將原池壁與池底的參苗移入新池培養,對原池進行徹底的洗刷和用百安威(1克/米3)消毒。③倒池后苗受到應激,機體激素分泌增加,體內水分升高,大量重要的營養物質被消耗,內環境平衡失調,導致抗病力下降。傳統上,很多育苗戶在倒池子前后,會采取土霉素等抗菌藥物來防病,而抗菌藥的毒副作用會加重對苗的刺激及傷害,故在倒池子時若沒有常見的粘包現象,倒池后完全沒必要用抗菌藥。倒池后每立方米水體用護苗露、納米氧各0.4克,連用1~3天,對緩解苗的應激提高苗的攝食有很好的幫助。
但倒池頻率越高對苗的應激次數也會越多,從而人為影響海參攝食,提高因應激以及機械損傷對苗的傷害,故倒池的次數越少越好。需不需要倒池一般需根據池子內的具體情況而定,如出現以下現象之一:①池底不黑、不臭、沒有“紅細菌”;②網片上沒有“白絨”等大型真菌出現;③池底的苗較多沒有往網片上部、池壁上部爬的趨勢,則及時安排倒池;否則,不管間隔時間多長都沒有必要倒池。
洗刷網片和池子用百安威或綠康露效果好,用量可大可小,洗刷完了就等于消毒完了,無需再浸泡消毒,既安全無殘留也不傷苗。
附著基的更換:經長時間培養,附著基上堆積了大量殘餌、糞便等污物,易繁生有害病菌,有的還長出許多玻璃海鞘、線蟲等,所以要及時更換附著基片,改善稚參的棲息環境。首次更換附著基的時間不能太早,一般要在稚參長至4~6毫米(附著后約40~50天)后進行,此時管足已達8個以上,活動力和抵抗力明顯增強。20-30天更換1次附著基,間隔15天潑灑1次百安威(0.4克/米3),具體視底質的污染情況靈活掌握。
稚參密度調整:如附著苗初期密度過大,隨著稚參的生長,應逐漸稀疏,并按大小規格分類培養,以便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以培養較整齊的大規格苗種。譬如3~5毫米的稚參,每個波紋板片的附著量以不超過500個為好,最好調整到200~300頭。稀疏方法除了直接在水中沖涮外,還可間隔抽出部分附苗密度大的板,間隔插入另一新框架,在空檔處再插入新板,數日后稚參又可自行分散附著。
光照強度的調節:參苗附著后,為了便于附著基上底棲硅藻的繁殖,加快稚參變色,可適當提高室內光照強度,但不能太強,且光線要均勻、柔和,如長時間過強或過弱甚至全黑暗,都易造成海參死亡量明顯增加,一般應控制在2000勒克斯以內。
5.越冬保苗
用健康高效的“養護”保苗技術取代傳統的抗生素保苗技術。傳統的海參越冬保苗都是以常規飼料為主+抗生素拌料投喂,或定期投放抗生素及抗生素藥浴參苗。長期在水體中投放抗生素,容易導致參苗體質差、免疫力和抗病力下降、生長速度慢、成活率低,這些海參在參圈養殖時容易發病。隨著海參苗種培育量的增多,許多養殖戶對參苗的質量提出更高的要求,希望苗場提供更加健康的苗種。
而“養護”保苗技術是通過養護水質、解毒、抗應激以及養護參苗體內微生態環境相結合的方法,強健參苗體質,提高免疫力和抗病力,促進海參生長,提高參苗成活率。
冬天常溫保苗:由于水溫低,冬天一般很少投餌,水溫3℃以下苗基本不攝食也不生長,苗自身免疫功能也會降到最低點,冬天頻繁的大風使水質易發渾且溫差變化大,苗易發病且得病后不易治療,所以要想做好常溫越冬的防病工作:①在水溫10℃時,讓苗提前適應少排水、少換水,在投料時,適量提高餌料蛋白(并提高清源、活性蒜寶、酶解多糖的添加量)以備在越冬前提高海參的肥滿度,減少或不用海泥投喂,每公斤料添加金肽康、本草康、多維10克提高海參抗病、抗應激的能力。②冬天在水渾或水溫溫差較大時,可完全不換水,在天氣水質適宜時可少量換水,但每次換水量最多不能超過1/3,正???~7天換一個全量的水。盡可能延長倒池子、換片的時間。在不投餌的前提下可長時間不倒池不換片,具體視苗的狀態而定。③換水后若水渾及時用清源0.5克/立方米水+新生態0.3克/立方米水,凈水穩水防止底黑底臭。
冬天升溫保苗:冬天保苗海水經鍋爐人為升溫,避免了冬天因水溫過低海參不長且易發病的缺點,但人為升溫成本較高,而減少換水量成了降低成本的唯一通路。要想降低換水量提高水體自凈功能,需考慮:①水溫在10~12℃時即開始升溫為宜,如在8℃左右開始升溫會因溫差過大,人為誘導發病,如吐腸、化皮等。②升溫時應少投料或者不投料,同時每天用護苗露、納米氧各0.4克/米3,一天1次,減少海參對升溫的應激,提高海參的抗病力。③維持水溫在最適宜苗生長的水溫18℃左右,太高浪費能源,太低又達不到升溫目的。④餌料采用海藻粉或優質品牌配合飼料,拌喂清源、酶解多糖、活性蒜寶等提高餌料的吸收利用率,減少糞便發粘、發臭對網片、池底和水質的污染;⑤日常用清源+新活菌旺提高水體自凈能力防止水中氨、亞硝酸等有害物質的升高。⑥少量多次換水以防早晚溫差過大,正常溫差應控制在0.5~1度為宜,溫差超過2℃就會引起海參萎縮,不愛吃料,生長緩慢;溫差3℃以上極易誘導海參排臟,一般氣溫越低早晚的換水量越大,同時充氣機應放在較暖和的地方(如有人住的升溫的房屋里),因冬天北方氣溫都很低,一般都在0℃以下,在24小時充氣增氧的同時水溫下降幅度會過大。⑦池底不黑不臭且苗分布均勻、活力較好時,盡可能不倒池子不換片;如需倒池,倒池前2小時以及倒池后2小時,全池潑灑納米氧+護苗露抗應激,降低倒池對海參帶來的傷害。
冬天升溫保苗如用地下深井水,要注意防控纖毛蟲(尤其是累枝蟲、聚縮蟲等固著類纖毛蟲),其寄生部位主要是呼吸樹和腸胃內,腸胃寄生較多時海參往往不吃料,呼吸樹內寄生較多時,往往伴隨腫嘴、搖頭的現象發生。防控:每次換水后每立方米水體用百安威、納米氧各0.4克,一天1次,連用2天;情況穩定后,每2~3天用一次百安威(0.4克/米3)+納米氧(0.4/米3)預防,如果情況嚴重,要結合勤倒池子、勤剝片,減料或停料。
6.防抗應激:
海參的應激:指海參對各種內、外環境因子的變化或身體收到異常刺激所做出的各種生理反應的總和。
應激對海參的作用是雙重的:一方面,它是海參生存的前提,沒有應激反應,海參就不能適應任何超出一般生理調節的環境變化與要求;另一方面,應激也引起海參自身內環境的變化,過強或過長的應激反應,對海參生長、許多疾病的發生、發展上起到重要作用,輕的會影響海參的生長發育,嚴重的可導致海參免疫下降,喪失再生功能,誘發疾病,甚至化皮死亡。
應激的因素主要包括:密度大、溶氧低、水質污染、換水量過大、氣溫突變(包括氣候引起的鹽度、溫度變化)、藥物刺激、藻相不穩定、菌相不穩定、營養不當、換料、運輸、光線、噪音、倒池、涮片、篩苗等等。養殖過程中要想參苗少發病長得快,首先要始終保持苗的伸展,要想苗伸展,必須想盡一切辦法減少各種應激因素對苗的刺激,所以在海參的育保苗過程中如何減少應激是整個育保苗技術的核心關鍵點。
減少應激的措施:一方面要在生產上盡可能的避免各種可以引起應激的因素。另一方面是要提高海參本身的抗應激能力。建議在應激因子產生之前及產生之時,通過外用本草康、活性蒜寶、納米氧、離子對鈣,同時結合拌喂清源、酶解多糖等優化環境,增加體質,達到抗應激的目的。
(二)室外稚幼參培育
海參育苗主要有室內育苗法和室外育苗法兩種,由于室內育苗法受到飼料單一、水交換量小,容易造成育苗系統內部污染、老化、成活率低等局限,人們開始探索室外育苗法,室外育苗成本低,參苗適應能力強,但受不可控制的因素較多。
選址:室外育苗最重要是選擇適宜的海區,育苗海區水質應清新無污染,潮流平穩,受風浪影響較小,餌料豐富。室外育苗在網箱中進行,網箱由內層(200目篩絹做成)和外層(20~40目塑料網或尼龍網做成),整個網箱固定在木質框架上。
投放親參:育苗季節將親參放入由40~60目篩絹制的產卵網箱內(長2米×寬1米×高1米),排放的精卵和孵出的幼體逐步擴散到大網箱中繼續發育。
投餌:如自然餌料豐富,可不投餌;如自然餌料缺乏,應適量投喂配合飼料,每公斤配合飼料拌健長靈、酶解多糖、清源各10克稍加水拌勻后放置1小時后投喂?;蛘咦孕泻侠泶钆漯D料:優質配合餌料45%、純度較高的鼠尾藻粉20%、海泥15%、網毛粉10%、蝦糠粉4%、扇貝邊粉2%、酶解多糖1%、健長靈2%、清源1%。
網箱育保苗注意事項:①及時清刷網箱上的附著物,保持水流暢通:網箱育保苗一段時間后,會被藻類及有機質碎屑糊死,造成箱內水流不暢,造成氨態氮、亞硝酸鹽等有毒有害物質超標,參苗會因此而萎縮、化皮。每2~3天,每立方米水體用解毒超爽0.5克+新生態0.3克降解有機質,絡合重金屬,促進水流暢通,延長倒換網箱的時間;②最大程度減少倒箱時海參苗的應激性反應:a.倒箱前停料或減料,每立方米水體用納米氧0.5克+護苗露0.5克,倒箱后再投1~2天;b.倒網箱時盡量避免強光下操作,可使用遮陽網搭棚或使用遮陽傘。③大的風浪過后及時整理網箱,避免繩子纏繞;④認真觀察稚幼參的生長、敵害活動、天氣狀況等,及時采取相應措施。
(三) 稚幼參的保苗
稚幼參的保苗指將小規格的稚幼參培育成大規格的苗種,目前主要由兩種方式:一是在適宜的自然海區保苗,二是在養參池內保苗。保苗選址、設施、培育方法等與稚幼參培育要求大體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