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 id="88hv3"></em>

  1. <th id="88hv3"><track id="88hv3"><rt id="88hv3"></rt></track></th>
    <rp id="88hv3"></rp><th id="88hv3"></th>
  2. <dd id="88hv3"><center id="88hv3"></center></dd>

    <button id="88hv3"><tr id="88hv3"><u id="88hv3"></u></tr></button>
    養殖寶典
    聯系我們
    全國統一服務熱線
    400-998-2399
    電話:
    0898-65900372 67440992 
    67440993 13519881663 
    13876006683 13518818238
    傳真:
    0898-65780928 
    華南辦:
    0756-5516139 13318970122
    網址:
    www.pandarve.net 
    (中文實名:卓越水產)
    E-mail:
    h1nzhuoyue@126.com
    養魚技術 
    快樂養魚的細節管理和關鍵控制技術(五)
    作者:小編 日期:2022-01-23 點擊數: 

    關鍵控制技術十: 病害的防控

    三、魚類真菌性疾病

    1.水霉病 (又稱白毛病)

    【病因】由真菌水霉、綿霉寄生在魚類的體表及卵上引起的一種魚類疾病。受傷是該病發生的重要誘因。幾乎所有水產動物都有可能感染該病,在密養的越冬池冬季和早春更易流行,常因受傷、水溫劇烈變化引起抵抗力下降,魚卵堆積造成局部缺氧,卵膜腐爛而感染該病。水霉對溫度的適應范圍很廣,5~26℃均可生長繁殖。

    【癥狀】水霉菌動孢子從魚體的傷口侵入,寄生于表皮,逐漸深入肌肉,吸取魚體營養大量繁殖,向外生出灰白色或青白色棉絮狀菌絲。寄生部位傷口發炎充血、壞死、潰爛,病魚焦躁不安,常與固體摩擦,患處肌肉腐爛,最后衰竭死亡。

    【防控】

    預防:

    ①拉網、運輸、放養魚種時,操作細致,避免魚體受傷;晚冬、早春要使池水保持一定的水位,避免魚體凍傷;放養密度要合理;

    ②投放魚苗時,用3~4%的食鹽水或百安威(1立方米水體用1毫升)浸洗5~10分鐘;

    控制:①先用綠康露百安威(1瓶2畝)稀釋后全池潑灑;

    ②病魚用五倍子(2~3ppm)溶液浸??;或用1%的食鹽與0.04%蘇打混合液浸浴20分鐘,每天1次,連用2次。同時按每千克魚體重用0.1克五倍子拌料投喂,每3天,連用5~7天。

    2.鰓霉病

    【病因】由真菌鰓霉寄生在魚鰓上而引起的一種疾??;主要危害青魚、草魚、鳙、鯪、鯉、鯽和黃顙魚魚苗和成魚,流行于5~10月,當水質惡化尤其是水中有機質含量高時最易發生,死亡率高達90%以上。

    【癥狀】病魚食欲喪失,呼吸困難,游動緩慢,鰓上黏液增多,有出血、淤血、缺血、壞死的斑點,呈現花斑鰓外觀;病重時魚高度貧血,整個鰓呈青灰色外觀。由于鰓的損傷,病魚由于缺氧窒息而死亡。

    【防控】

    預防:健康清塘,健康肥水,定期養護水質和底質,保持水質清爽和底質干凈。

    治療:發病時立即沖注新水,按3畝用六控底健康1包+粒粒神1包混合全池干撒;晚上10點用按3畝用降解靈1包和離子對鈣1瓶混合全池潑灑。

    四、魚類寄生蟲性疾病

    分為腸道寄生蟲、體表寄生蟲和血液寄生蟲三種。體內有寄生蟲時,身體消瘦、食欲減退,解剖后可見腸和胸腔內有成蟲,有時還形成硬結性腸梗阻。體外有寄生蟲時,使魚消瘦,鱗片破裂,皮膚肌肉組織發炎紅腫甚至潰爛。

    ①寄生蟲病害愈演愈烈的根源:

    由于平時不注重底質和水質的養護,造成底質、水質惡化,給各種寄生蟲創造了滋生和繁殖的優越環境。養殖過程中,定期消毒、殺蟲,濫用消毒藥和殺蟲藥,指標不治本,使得寄生蟲的抗藥性日益增強,同時破壞了水、底養殖環境,造成魚應激、中毒,藥殘嚴重,生長緩慢,產量降低。 

    ②寄生蟲病害的預防:

    寄生蟲疾病的防治,根本在于還原“養魚先養水”的水產養殖真相,用“養·護”模式取代“消·殺”模式,清塘嚴把“四關”、健康肥水、放養密度要合理,注重營造健康的池塘養殖環境,例如定期(每10~15天1次)用黑金神(新活菌旺)六抗培藻膏養護健康藻和健康水、用六控底健康粒粒神養護健康底,注重營養的消化和吸收;如需拌喂鮮活料,須用優質微生物制劑活性蒜寶(按1%)拌冰鮮魚料投喂,不僅能改善魚體內微生態環境,促進營養轉化吸收,分解清除體內毒素,保護肝臟和腸胃健康,還能驅蟲、酶解蟲卵,達到從源頭上根除寄生蟲賴以生存的環境的目的。       

    例如海南萬寧山根石斑魚養殖戶符老板從進5公分龍躉石斑魚苗開始養殖,到養到每條30多斤的規格,整個過程近三年時間,全程都按照上述“養護”模式操作,符老板在這三年養殖時間里,沒有用過一次殺蟲藥,一年只消毒1~2次,石斑魚養殖不僅沒有寄生蟲病,而且一直很健康,輕松順利養成。

    1.小瓜蟲病(又稱“白點病”)

    【病因】由多子小瓜蟲寄生于魚的皮膚或鰓引起的一種纖毛蟲病,多子小瓜蟲的成蟲卵呈圓形或球形,全身密布短而均勻的纖毛,體內有一馬蹄形或香腸型大核。該病危害各類魚種,而且從魚苗到成魚,均可發病,尤其面積較小的水體或高密度養殖、水質底質惡化時更易發生。適宜繁殖水溫15~20℃,流行于早春、晚秋和冬季(每年3~5月和8~11月是流行期),當水溫降至10℃以下或者升至28℃以上,蟲體發育停止,才不會發生此病。

    【癥狀】病魚反應遲鈍,游動緩慢,不時與固體物摩擦,在魚體表、鰭條或鰓部布滿無數白色小點,又稱白點??;嚴重寄生時,體表布滿白點,如同覆蓋一層白色薄膜,體表黏液增多,表皮糜爛、脫落,甚至伴有蛀鰭、瞎眼等病變。該病傳染極快,若治療不及時,短時間內可造成大批死亡。

    【防控】

    預防:寄生蟲病重在預防,請參照“②寄生蟲病害的預防”

    治療:①有條件時可利用小瓜蟲不耐高溫的弱點,提高水溫,再結合藥物治療。

          ②病魚用百安威(1立方米水體用1毫升)浸洗20分鐘;

    ③每畝.米用辣椒粉660克和生姜1300克,加水煮沸30分鐘,連渣帶汁全池潑灑,每天1次,連用3天。

    ④晚上10點按3畝用六控底健康1包+粒粒神1包混合全池干撒;兩天后用黑金神粉劑活菌旺全池潑灑,養護底質和水質,防止病菌、蟲體滋生。

    2.車輪蟲病

    【病因】由車輪蟲寄生引起的一種魚病,其病原分為車輪蟲和小車輪蟲兩類,蟲體運動時如車輪轉動樣。該病危害品種廣,主要危害魚苗和魚種,蟲體適宜水溫20~28℃,發病季節為4~11月,流行高峰為5~8月。水質不良、有機質含量高、放養密度大或者雨天過后是引發該病的誘因。

    【癥狀】蟲體主要寄生鰓絲和體表,病魚瘦弱,體色無光,呼吸困難,魚苗可出現“跑馬”(環游不止)癥狀。病魚表現為魚體發黑,打圈、拱邊,體表黏液增多,鰓絲腐爛;常引起魚苗、魚種的大批死亡。

    【防控】

    預防:①寄生蟲病重在預防,請參照“②寄生蟲病害的預防”

    ②投放魚苗、魚種時,用3%的食鹽水或百安威(1立方米水體用1毫升)浸洗20分鐘。

    控制:①可用45ppm苦楝樹葉煮水全池潑灑,在發病季節,每15天1次;同時病魚用3%的食鹽水或百安威(1立方米水體用1毫升)浸洗20分鐘。

    ②晚上10點按3畝用六控底健康1包+粒粒神1包混合全池干撒;兩天后用黑金神粉劑活菌旺全池潑灑,養護底質和水質,防止病菌、蟲體滋生。

    3.指環蟲病

    【病因】由指環蟲屬的一些種類寄生于魚的皮膚和鰓引起的疾病。該病主要危害青、草、鰱、鳙、鯉、鯽、金魚、鰻、鱖魚等魚類的魚苗和魚種,大量寄生可使魚苗、魚種大批死亡。蟲體適宜水溫20~25℃,發病季節為春夏之交的5、6月份和夏秋之交的8、9月份。

    【癥狀】魚體瘦弱、游動乏力、浮于水面,蟲體寄生在鰓上時,導致鰓黏液分泌異常增多,鰓絲腫脹,鰓蓋張開,病魚煩躁、跳躍,呼吸困難,游動緩慢而死。寄生在體表時,黏液分泌增多,并出現充血和出血斑。

    【防控】

    預防:①寄生蟲病重在預防,請參照“②寄生蟲病害的預防”

    ②投放魚苗、魚種時,用高錳酸鉀(1立方米水體用15克)或百安威(1立方米水體用1毫升)浸洗15~20分鐘。

    控制:①病魚用高錳酸鉀((1立方米水體用15克))或百安威(1立方米水體用1.2毫升)浸洗10分鐘。

    ②全池潑灑百安威(1瓶2畝),第二天上午用解毒超爽(1瓶3畝)解毒,3小時后按3畝用六控底健康1包+粒粒神1包混合全池干撒。

    ③每公斤飼料添加清源、本草康、活性蒜寶、保肝靈各10克,每天2餐,連用3~5天。

    4.三代蟲病

    【病因】由三代蟲屬的一些種類寄生于魚的皮膚和鰓引起的疾病。該病主要危害草、金魚、鯉、鯽、鰱、鳙和虹鱒等魚類的魚苗和魚種。春夏、夏秋季節交替,水溫20℃左右時是其發病高峰期。

    【癥狀】蟲體寄生在魚鰓和體表皮膚,寄生數量多時,體表和鰓部黏液增多,鰓絲腫脹,鰭條可見蛀鰓現象;魚體瘦弱,呼吸困難,浮頭早,食欲減退(但患此病的鯉魚反而攝食旺盛,攝食后迎風跳躍),嚴重時引起魚類死亡。

    【防治】

    該病預防和治療方法與“指環蟲”相同。

    5.斜管蟲病

    【病因】由鯉斜管蟲寄生于魚的皮膚和鰓引起的疾病。該病主要危害淡水魚魚苗、魚種,水溫12~18時,斜管蟲最為活躍,初冬、春、秋季最為流行。

    【癥狀】蟲體寄生在淡水魚體表和鰓上,少量寄生時對魚危害不大,大量寄生時可引起皮膚及鰓產生大量黏液,體表形成蒼白色或淡藍色的一層黏液層,鰓絲紅腫,組織損傷,魚呼吸困難;病魚魚體發黑,消瘦,反應遲鈍,生長緩慢,嚴重時并發細菌性疾病使魚大量死亡。

    【防控】

    預防:①重在預防,尤其清塘要徹底,殺滅和分解底泥中的蟲體,請參照“②寄生蟲病害的預防”。

    ②魚苗、魚種入池前,用3%的食鹽水或百安威(1立方米水體用1毫升)浸洗20分鐘。

    治療:①可用45ppm苦楝樹枝葉煮水全池潑灑,在發病季節,每15天1次;同時病魚用3%的食鹽水或百安威(1立方米水體用1毫升)浸洗20分鐘。

    ②晚上10點按3畝用六控底健康1包+粒粒神1包混合全池干撒;兩天后用黑金神粉劑活菌旺全池潑灑,養護底質和水質,防止病菌、蟲體滋生。

    6.魚鲺病

    【病因】由鲺(小型甲殼類水中害蟲)寄生于魚的體表和口腔引起的魚病。蟲體略呈橢圓形或圓形,體色透明,把魚拿出來對著陽光可以肉眼看到。主要危害青、草、鰱、鳙、鯉、鯽、鳊魚等魚類的幼魚和魚種,流行于410月份。老化池塘、清塘不徹底、水質底質惡化的魚塘易發生此病。

    【癥狀】魚鲺在魚體上爬行叮咬,以其口刺刺傷魚體表組織,吸其魚的血液和體液,使魚急躁不安,在水中狂游或躍出水面,攝食減退、消瘦,急游或擦壁,造成許多傷口,使組織潰爛,常引起魚種死亡。

    【防控】

    預防:重在預防,尤其是清塘必須徹底,請參照“②寄生蟲病害的預防”

    控制:①注入新水使原塘水溫降低5~6℃,或將病魚移入比原塘水溫低5~6℃的另一水體中,可治愈此病。

    ②按3畝用六控底健康1包+粒粒神1包混合全池干撒。第二天用黑金神粉劑活菌旺全池潑灑,養護底質和水質,防止病菌、蟲體滋生。

    ③每公斤飼料添加清源、本草康、活性蒜寶、保肝靈各10克,每天2餐,連喂3~5天。

    7.錨頭鳋病(又稱蓑衣蟲病)

    【病因】由錨頭鳋(又稱針蟲,長約1厘米)寄生在魚體、口腔、鰭及眼引起的魚病。主要危害青、草、鳙、鰱、鯉、鯽、烏鱧、鰻、觀賞魚,蟲體在水溫12~33℃都可以繁殖,所以流行期很長,以夏秋季(6~11月)較多。

    【癥狀】錨頭鳋以頭、胸鉆入魚體的肌肉和鱗片下,而胸、腹部裸露于魚體之外,在寄生部位可見針狀蟲體。錨頭鳋吸取魚體營養,使魚煩躁不安、食欲減退、行動遲緩、身體消瘦。大量錨頭鳋寄生,蟲體老化時,蟲體上布滿藻類和固著類原生動物,身體猶如披著蓑衣,又稱“蓑衣蟲病”;寄生處的鱗片被蛀成缺口,肉眼可看到魚身上有一條條充血的口子,傷口處可以看到白色的蟲體。寄生于口腔內時,會引起口腔不能閉合從而不能攝食。

    【防控】

    預防:生蟲病重在預防,尤其要徹底清塘,殺滅、分解錨頭鳋幼蟲和蟲卵,嚴禁病魚入池;請參照“②寄生蟲病害的預防”

    控制:①病魚用高錳酸鉀(1立方米水體用15克)或百安威(1立方米水體用1.2毫升)浸洗5~10分鐘。

    ②全池潑灑百安威(1瓶2畝),第二天上午用解毒超爽(1瓶3畝)解毒,3小時后按3畝用六控底健康1包+粒粒神1包混合全池干撒。

     ③每公斤飼料添加清源、本草康、活性蒜寶、保肝靈各10克,每天2餐,連喂3~5天。

    8.中華鳋病(又稱鰓蛆病)

    【病因】由中華鳋屬(中華鳋蟲體呈圓柱形、乳白色)的一些種類寄生在魚鰓上引起的魚病。主要危害草、青、鳙、鰱、鯉、鯽、鲇、鱒等魚類,主要流行季節為5~9月。

    【癥狀】輕度感染時一般無明顯癥狀,嚴重感染時,病魚呼吸困難,食欲減退,焦躁不安,在水表層打轉或狂游,尾鰭上葉常露出水面,我們稱為翹尾巴,最后消瘦、窒息而死。病魚鰓上黏液分泌增多,鰓絲末端膨大,蒼白而無血色,鰓絲末端可見大量乳白色蟲體。

    【防控】該病預防和治療方法與“錨頭鳋”相同。

    9.孢子蟲病(分為膚孢蟲病和尾孢蟲病)

    【病因】由膚孢蟲屬或尾孢蟲屬的一些種類寄生在魚體和魚鰓上引起的魚病。膚孢蟲主要危害鱸、青魚、鰱、鳙、鯉、斑鱧等魚種和成魚的鰓、眼、鰭和體表;尾孢蟲主要危害鱖、斑點叉尾鮰、烏鱧等魚苗、魚種,一年四季都有該病的發生,但以4~7月最為嚴重。傳播途徑為:一是苗種自身攜帶,二是發過孢子蟲的池塘,由于清塘不徹底或未清塘殘留下來的,三是養殖過程中有機糞肥中帶來的孢子。

    【癥狀】患膚孢蟲病魚體表或鰓上呈灰白色香腸形、帶形和線形的孢囊,孢囊繞于魚體表或鰓上,數量可達數百個,寄生部位出現充血、發炎、腐爛,嚴重者可致魚死亡?;嘉叉呦x病魚生長發育緩慢,鰓絲和鰓弓出現多少不等的白色孢囊,在水質不良、溶氧低下等情況下容易死亡。

    【防控】

    預防:生蟲病重在預防,尤其要徹底清塘,殺滅、分解孢子幼蟲和蟲卵,禁用畜禽糞肥水培藻;請參照“②寄生蟲病害的預防”

    控制:①對病魚要隔離,如有條件,提高水溫可使孢囊從鰓中崩解、消失。

    ②病魚用高錳酸鉀(1立方米水體用15克)或百安威(1立方米水體用1.2毫升)浸洗10~15分鐘。

    ③全池潑灑百安威(1瓶2畝),第二天上午用解毒超爽(1瓶3畝)解毒,3小時后按3畝用六控底健康1包+粒粒神1包混合全池干撒。

     ④每公斤飼料添加清源、本草康、活性蒜寶、保肝靈各10克,每天2餐,連喂3~5天。

    10. 絳蟲病

    【病因】絳蟲(許氏絳蟲、頭槽絳蟲、舌狀絳蟲、雙線絳蟲的裂頭蚴)寄生于魚的腸道、腹腔引起的疾病。許氏絳蟲主要危害鯽和兩齡以上的鯉魚,頭槽絳蟲主要危害青、草、鰱、鳙、鯪、團頭魴等,舌狀絳蟲主要危害鰱、鳙、鯉、鯽等魚類。清塘不徹底、用畜禽糞肥水、鳥類鳥糞落入水中、水質過肥,都是引發絳蟲病的主要誘因。

    【癥狀】病魚魚體發黑、食欲下降或不攝食,口常張開,又稱為“開口病”;病魚腹部膨脹,常側游或腹部向上,游動緩慢五力,解剖魚可見腸道內充滿大量白色帶狀蟲體,內臟受損,嚴重萎縮,病魚極度消瘦,嚴重貧血而死亡。

    【防控】

    預防:生蟲病重在預防,尤其要徹底清塘,殺滅、分解絳蟲幼蟲和蟲卵,禁用畜禽糞肥水培藻,用鞭炮驅趕水鳥,控制此病傳播;請參照“②寄生蟲病害的預防”。

    控制:

    ①全池潑灑百安威(1瓶2畝),第二天上午用解毒超爽(1瓶3畝)解毒,3小時后按3畝用六控底健康1包+粒粒神1包混合全池干撒。

    ②每千克飼料拌川楝陳皮散2克投喂,每天1次,連用3天??祻秃竺抗镲暳咸砑?span style="color: red;">清源、本草康、活性蒜寶、保肝靈各10克,每天2餐,連喂3~5天。

    五、魚類營養性疾病

    1.維生素缺乏癥

    目前已知的維生素有20多種,可分為水溶性維生素(如B族維生素、維生素C)和脂溶性維生素(如維生素A、維生素D、維生素E、維生素K)兩大類。維生素是維持魚類生長發育、保證正常生理機能所必需的物質。魚類若食用維生素含量不足或缺乏的飼料,維生素的攝入量不能滿足機體正常代謝的生理需要,從而引起魚體特定組織和器官的損傷,并導致生產性能下降,甚至引起死亡。

    維生素A缺乏癥:容易出現干眼癥,角膜水腫,眼球突出,晶體狀移位,體表出血,上皮組織角質化,鰭基部出血,鰓瓣連成一體,尖端肥大;骨骼發育不正常,食欲不振,生長緩慢。

    對策:在飼料中拌金多維投喂,每天2餐,連喂7~10天。若飼養草食性、雜食性魚類,可在飼料中添加和搭配青綠飼料、胡蘿卜和黃玉米等。

    B族維生素缺乏癥:食欲減退或消失,生長緩慢。維生素B1缺乏時,魚體表、鰭條出血,肌肉萎縮,水腫,機體失去平衡;B2缺乏時,魚類眼睛出血,晶體混濁,游動異常,貧血;B5缺乏時,影響魚的正常生長發育; B6缺乏時,魚游動異常,旋轉運動,呼吸急促,神經系統紊亂,眼球突出,鰓蓋柔軟變形、貧血;B12缺乏時,魚行動遲緩,運動失調,體色變暗,皮膚、眼睛、鰭條充血,貧血,死亡率增加。

    對策:在飼料中拌多維投喂,每天2餐,連喂7天。同時多投喂青飼料、啤酒酵母、魚粉、米糠、餅粕、麩皮、小麥粉等富含B族維生素的飼料。

    維生素C缺乏癥:魚生長緩慢,餌料系數增高,突眼,皮膚充血,尾鰭腐蝕,傷口愈合慢,體內外可見出血,腹部腫脹,脊柱側凸,鰓蓋發育不良。

    對策:在飼料中拌維生素C投喂,每天2餐,連喂7~10天。同時多投喂新鮮飼料和青飼料等。

    維生素E缺乏癥:魚體色變淺,脊椎彎曲、眼球突出、豎鱗。解剖可見透明腹水,背部兩側肌肉萎縮變薄,內臟器官整體色澤暗淡、無光澤;肝臟腫大,顏色發白;脾臟與腎腫大、充血、出血等。

       對策:在飼料中拌多維投喂,每天2餐,連喂7~10天。高密度養殖或發病季節應酌情加量投喂。

    2.萎癟病

    【病因】因放養密度過大,長期投喂不足而引起的。

    【癥狀】病魚身體干癟、枯瘦,頭大尾小,背似刀刃,活動遲鈍,體色發黑,不久就死亡。魚種培育階段都可能發生此病。

    【防控】

    ①提供充足餌料,定期酶解多糖、健長靈、清源各按1%拌料投喂。

    ②嚴格進行分級飼養。

    ③飼料久缺時可降低放養密度。

    ④發病早期及時增加新鮮餌料。

    3.脂肪肝病

    【病因】

    魚類攝食的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過多;

    投喂飼料過度,每天多次不間斷地投喂,引起魚體生長過陜,出現肥胖和肝病。

    ③維生素缺乏如膽堿、維生素e、生物素、肌醇、維生素B等都參與魚體內的脂肪代謝,缺乏上述維生素均會造成魚體內脂肪代謝障礙,導致脂肪在肝臟中積累,誘發肝病。

    【癥狀】病情較輕時,魚體一般沒有明顯的癥狀,魚體色、體形等無明顯改變,僅食欲不振,游動無力,有時焦燥不安,甚至竄出水面,生長緩慢,死亡率不高;病情嚴重時,魚體色發黑,色澤晦暗,魚體有浮腫感,鱗片松動易脫落,游動不規則,失去平衡,或靜止于水中,食欲下降,反應呆滯,呼吸困難,甚至昏迷翻轉,不久便死亡。解剖發現肝臟顏色發生變化,呈花斑狀、土黃色、黃褐色等,膽囊變大且膽汁變黑。此外,魚體抗應激能力很差,當捕撈或運輸時,常會引起魚體全身充血或出血,出水后很快發生死亡,或在運輸途中死亡。

    【防控】

    ①培育良好的水質,保持水質清新;

    ②選擇信譽好的專業飼料生產廠家配制的飼料,科學投喂,合理飼養;
    ③保持餌料新鮮,防止蛋白質變質和脂肪氧化分解,防止飼料受潮發霉。

    ④定期使用健長靈、金肽康、清源、金多維拌料投喂,以利于脂肪的代謝;要做到合理用藥,少用副作用大和殘留高的魚藥。
        ⑤養殖過程中,要勤巡塘,如發現魚類肝臟出現病變時,及時加注新水,并投喂
    清源、酶解多糖、金肽康、保肝靈制成的藥餌,一般投喂7天為一個療程,可有效預防該病。

    六.魚類中毒性疾病

    1.藻類引起的中毒

    除了病毒、細菌、蟲害對魚類的影響,其實藻類引發的問題同樣令人頭痛:

        就像藍藻、裸甲藻、金藻等,這些藻類繁殖起來,要么覆蓋整塘,要么在水面形成云朵塊狀水色,導致池水分層,水色難以調理,極易造成缺氧等嚴重問題。尤其遇到天氣惡劣時,這些藻類死亡,產生毒素,輕的造成浮頭,重者有可能造成翻塘,存在嚴重隱患。很多養戶遇到這些問題時首先就采取“殺”的模式,用硫酸銅、硫酸鋅或硫酸亞鐵、紅霉素等藥物來處理,效果不理想,同時還帶來一系列后果:藻死水壞魚出問題。同時,這些藻類死亡時,會產生大量毒素,消耗大量溶氧,敗壞水質和底質,嚴重的還麻痹魚類神經,導致缺氧、翻塘。所以想安全有效處理問題,必須從本源做起。這些藻類無一不是由于清塘不徹底、肥水不正確、水底環境惡化、投喂不當等引起的。解決問題,我們始終都要以魚為中心,確保魚的健康安全。通過采用內服、外用清源(解毒超爽)的方法解除藻類毒素對魚的危害,同時,晚上用外用粒粒神(納米氧+特力鈣)的方法及時補充水體溶氧,活化水質,從本質上解除安全隱患。雖然不能留級消除這些藻類,但可以使魚安全度過危險期。

    A.嗜酸性卵甲藻病(又稱打粉病、白鱗病):

    【病因】嗜酸性卵甲藻寄生魚體表引起的疾病。主要危害草魚、鳙魚,夏花和剛入池培育的“冬片”魚種容易發生此病。初夏和秋兩季,遇到池塘水質呈酸性(pH值5~6.5),水溫22~32℃的條件,最適合嗜酸性卵甲藻的生長繁殖。

    【癥狀】病魚患病初期,在池中擁擠成團,體表的黏液增多,背鰭、尾鰭和背部先后出現白色小點,隨后小點逐漸向尾柄、身體兩側、頭部等處蔓延擴大,以致連接重疊,全身像涂了一層米粉一樣,又稱打粉病。

    【防控】

    預防:清塘嚴把四關,在魚種培育過程中,定期用生石灰潑灑把池水的pH值調至8左右。

    控制:①將病魚轉到水質為微堿性的魚池內飼養;逐日按每次每畝5~8公斤潑灑生石灰,逐步提高pH值;

        ②按每6畝.米用六抗培藻膏1桶+特力鈣1包混合浸泡2小時后潑灑追肥,讓有益藻占優勢。

    B.藍藻中毒癥

    【病因】管理不當,水體富營養化,導致藍藻大量爆發,池塘出現或覆滿一層銅綠、帶有腥臭味的浮沫。魚吃了藍藻(銅綠微囊藻和水花微囊藻)或死亡后的藍藻,難以消化或中毒而死。夏秋季節,藍藻繁殖旺盛,易發此病。

    【癥狀】藍藻不算病,發起來真要命。雖然不能直接引起魚死亡,但是,由于藍藻爆發,死魚的損失讓人無法想象。因為藍藻含有很豐富的蛋白質,但由于外包膠質膜,魚吃了以后不能消化;同時藍藻死亡后,大量的蛋白質分解產生有毒的羥胺和硫化氫,使魚中毒死亡。

    【防控】

    預防:清塘嚴把四關,徹底清楚和分解藍藻的“種子”。

          ②健康肥水,基肥和高溫季節肥水,不用畜禽糞和氮、磷等化肥肥料,以免水質過肥,滋生藍藻、泥皮、青苔。

          ③不用含藍藻豐富的水源;健康養護水質和底質,保持水質清爽、底質潔凈。

          ④定期用清源、酶解多糖各按1%拌飼料投喂,解除藍藻毒素。

    控制:白天抽排下風處表層含藍藻水10cm;

          ②傍晚用綠康露(1瓶用2畝)拌5公斤干凈泥沙全池拋灑,藍藻多的地方多灑;晚上10點用納米氧(1瓶用3畝)全池潑灑;第二天上午用解毒超爽(1瓶用3畝)解除水體中的藍藻毒素。

        ③ 用清源、酶解多糖各按1%拌飼料投喂,每天2餐,連用3天,解除魚體內藍藻毒素。

    C.三毛金藻中毒癥

    【病因】三毛金藻大量繁殖時,向水中分泌毒素,使魚類和水生動物中毒而死;主要危害鰱、鳙、草、魴、鯉、鯽等魚類。該病一年四季都可發生,冬季和早春水溫較低,其他藻類繁殖緩慢,而三毛金藻能耐低溫,所以容易形成優勢種群,造成危害。

    【癥狀】水中溶氧含量較高、透明度較大時,利于三毛金藻繁殖,所以三毛金藻中毒常發生在注入地下水或下雨后,中毒魚在水面下靜止不動,鰓基部及鰓蓋、眼眶周圍充血。

    【防控】

    預防:清塘嚴把四關,徹底清楚和分解三毛金藻的“種子”。

          ②冬季和早春保持池水適當的肥度是預防三毛金藻中毒的最好方法。用六抗培藻膏+酵素鈣肥施基肥,利于有益藻類在低溫快速繁殖,形成優勢,從而抑制三毛金藻的滋生。

    控制:傍晚用綠康露(1瓶用2畝)拌5公斤干凈泥沙全池拋灑,三毛金藻多的地方多灑;晚上10點用納米氧(1瓶用3畝)全池潑灑;第二天上午用解毒超爽(1瓶用3畝)解除水體中的三毛金藻的毒素。同時用清源、酶解多糖各按1%拌飼料投喂,每天2餐,連用3天,解除魚體內藍藻毒素。

    ②第三天及時用六抗培藻膏+酵素鈣肥肥水培養有益藻類。

    2.肝膽綜合癥(肝膽中毒癥)

    【病因】

    ①環境因素:養殖密度過大,水質、底質惡化,淤泥較厚,有毒有害物質(如氨氮、亞硝酸鹽、硫化氫等)長期超標所致,有的養殖水體養殖時間長達10多年,從來沒有清過淤泥,也沒有徹底消毒,造成有毒有害物質長期毒害魚體,如氨氮濃度過高時,魚體內氨的代謝產物難以正常排出而蓄積于血液之中,引起魚類代謝失衡引發肝膽疾病。
        
    病原微生物感染:如嗜水氣單胞菌、愛德華氏菌及彈狀病毒、呼腸孤病毒等病原微生物感染,都會直接或間接導致魚發生肝炎。病原微生物在魚肝臟內大量繁殖,產生毒素,引起肝細胞代謝障礙,導致肝細胞變性、壞死。

    ③藥物因素:如重金屬離子含量超標,濫用或過量使用消毒藥、殺蟲藥,造成魚肝組織變性、壞死。長期在飼料中添加對魚肝臟有損害的藥物及用藥不當是發生藥源性肝炎的主要原因。長期在飼料中添加高劑量喹乙醇、黃霉素等促生長藥物會造成魚肝臟損害。高劑量使用殺蟲藥物也容易蓄積在魚體內,直接損害魚肝臟。

    ④飼料因素:飼料中含有有毒物質。如棉粕中的棉酚、菜粕中的硫葡萄糖甙、劣質魚粉中的亞硝酸鹽等有毒有害物質均能引發魚類的肝膽類疾病。魚類攝食了氧化、酸敗、霉變的飼料(含黃曲霉素或霉菌毒素)引起中毒;飼料營養過高(如蛋白質過高)易誘發肝臟脂肪積累,破壞肝功能,干擾魚的正常生理代謝;飼料中碳水化合物含量過高,會引起魚類糖代謝紊亂,造成內臟脂肪積累,妨礙正常的機能,引發脂肪肝;投喂含脂肪過多的飼料能直接引起肝病。此外,飼料的營養指標與養殖對象不合適,如用鯉魚飼料喂團頭魴或草魚,用魚苗、魚種飼料喂成魚等都會引起肝病。投喂飼料過度,每天多次不間斷地強化投喂,會引起魚體生長過速,出現肥胖和脂肪肝。魚飼料中氧化酸敗的脂肪所產生的醛類物質具有很大的毒性,對魚肝臟的損傷很大,影響肝臟的正常功能。

    【癥狀】肝膽綜合癥多由上述因素造成的急性中毒或逐步累積造成的慢性中毒,故又稱為“肝膽中毒癥”。以肝膽腫大、變色為典型癥狀。病魚發病初期,肝臟略腫大,輕微貧血,色略淡;膽囊色較暗,略顯綠色。隨著病情發展,肝臟明顯腫大,可比正常情況下大1倍以上,肝色逐漸變黃發白,或呈斑塊狀黃紅白色相間,形成明顯的“花肝”癥狀,有的使肝臟局部或大部分變成“綠肝”;有的肝臟輕觸易碎,膽囊明顯腫大1~2倍(有時導致膽汁溢出或膽囊破裂),膽汁顏色變深綠或墨綠色,或變黃變白直到無色,重者膽囊充血發紅,并使膽汁也成紅色。有時,病魚的脾腎也明顯腫大,臟器系統同時膨大。由于主要臟器出現嚴重病變、受損,機體的抗病能力下降,給其它病菌的侵入以可乘之機,因此該病重癥者常同時伴有出血、爛鰓、腸炎、爛尾等癥。本病最典型的特征是肝膽腫大和變色。診斷時,應在檢查魚體表及鰓、眼等病變外,剖開魚腹,認真檢查肝膽病變情況,若肝、膽腫大和變色明顯,即可初步確定為肝膽綜合癥。
    【防治】

    預防:嚴把清塘四關;

    ②選擇適合魚體健康生長的餌料及餌料配方,不用霉變、酸敗和氧化的變質飼料;

    ③養殖過程中勤換水,并定期使用黑金神、新活菌旺(粉劑活菌旺)養護水質和用六控底健康、得立康養護底質;

    ④定期潑灑解毒超爽解毒,同時用清源、活性蒜寶、本草康、保肝靈拌料投喂。

    控制:立即用解毒超爽(1瓶用三畝)拌干凈泥沙混成粒狀全池拋灑,傍晚按3畝用六控底健康1包+粒粒神1包混合干撒。同時用清源、活性蒜寶、本草康、保肝靈各按2%拌料投喂,每天2餐,連用5天。

    3.池塘環境惡化引起的中毒:

    【病因】養殖池塘中不注重養護水質和底質,造成各種有毒有害物質(氨氮、硫化氫、亞硝酸鹽、甲烷、重金屬)嚴重超標,都會引起魚類中毒生病,甚至死亡。

    【防治】堅信并能堅持做到用“養護”新理念取代“消殺”舊模式,藻相穩定,溶氧充足,水質清爽,底質干凈,并定期用凈水靈解毒超爽解毒,定期用清源、酶解多糖、健長靈、金肽康拌料投喂,則魚體外環境(池塘環境)和體內環境(肝腸胃鰓)都會健康無恙。

    4.藥物中毒癥:

    【病因】在養殖過程中,濫用或過量使用消毒藥、殺蟲藥、抗生素等,外源流入的農藥和工業廢水通過地下水滲透、或人為投毒等等,都有可能引起養殖魚類中毒死亡。藥物中毒是水產養殖的常見現象,此種病害危害巨大,往往給水產養殖生產者帶來毀滅性的經濟損失;而水產養殖長期以來依賴的“消殺”模式是藥物中毒的罪魁禍首。

    【癥狀】藥物中毒:病魚常表現為大規模的食欲嚴重下降或廢絕,嚴重的表現為極高的急性死亡,有的死亡率甚至可達100%;中毒魚初期表現為煩躁不安、上下亂竄、甚至橫沖直撞等興奮癥狀,逐漸表現出缺氧癥狀,呼吸困難,甚至浮頭張口吞咽空氣隨中毒時間延長呼吸逐漸減慢、減弱,最后沉入水底窒息死亡。

    【防控】立即用凈水靈解毒超爽(1瓶3畝)全池潑灑,第二天視情況酌情再用1次。同時將清源、酶解多糖、健長靈、金肽康各按2%拌料投喂,每天2次,連用3天。                                                                                                           

    七、魚類其它疾病

    1.浮頭和泛塘

    【病因】泛塘是池塘水中的溶解氧不足,引起死魚的一種現象。造成水中溶氧不足的原因有:水質、底質嚴重惡化,有機物耗氧嚴重;天氣悶熱、氣壓降低;水面張力過大,空氣中氧氣難溶解于水中;放苗密度大;魚池中生長繁殖大量大型的浮游動物,造成魚池缺氧;雷雨后,池底水溫比表層高,引起了水的對流,熱水由底層急劇上升,池底有害物質也隨之翻起造成缺氧;風向轉變(尤其是北風轉南風),或者氣溫突變,應激倒藻;夜間水中生物呼吸,氧氣消耗過多;池塘一般在夜間容易發生缺氧,特別是黎明前,池塘水中的溶氧最少。泛塘多發生在盛夏和初秋(5~9月)。

    【癥狀】天剛亮時,由于水生動植物的呼吸作用,導致水中溶氧最低,呼吸困難,魚就游到水的表層,不停地將口伸出水面,吸取氧氣,稱為“浮頭”。當日出后,由于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水中溶氧逐漸增加,魚的浮頭現象也隨之消失,這是魚類生命活動的正?,F象,也是檢驗池水肥度是否適當的標志之一。如果魚類在下半夜,特別是在早晨3點鐘左右就開始浮頭,日出之后也不見下沉,人在岸邊拍掌或用物擊拍池水,魚類也毫無受驚嚇之反應,嚴重者迷失游動方向,橫臥水面或頭撞池岸。此為嚴重“缺氧”引起的浮頭,如不立即搶救,會出現“泛塘”,造成大批魚死亡。

    【防控】

    ①堅持“養護”新理念,注意日常的水質和底質的日常養護,保持水體的綜合緩沖能力。定期用新活菌旺六抗培藻膏養水,用六控底健康得立康護底,保持水質清新,溶氧充足。   

    ②高溫季節時,及時采取增氧、降溫等措施,遇到高溫、低壓、低氧時應全池潑灑降解靈(300克/畝.米)或納米氧(1瓶3畝),以預防疾病發生。

    ③發病后如果水源方便應注入新水,開足增氧機,立即按2畝用降解靈1包+離子對鈣1瓶加水混合后全池潑灑,可有效消除缺氧狀況;癥狀緩解后,應按4畝用六控底健康1包+粒粒神1包改良底質,鞏固效果。如養殖密度過大,建議將部分魚轉塘分養。

    2.魚類弓體?。?/span>

    【病因】

        ①魚體胚胎發育畸形:主要是由孵化條件不良所致。比如泥鰍身體彎曲或尾柄彎曲,常因孵化時水溫劇烈變化引起。如果魚剛出膜時遇到水溫驟變也容易引起弓體病的發生。

    ②寄生蟲影響:專家認為,復口吸蟲的尾蚴侵入魚腦,會使魚在1天后出現身體彎曲,幾天后弓體現象不斷加重。腦粘體蟲也可寄生于稚魚的軟骨膜、軟骨、脊椎骨和頭骨,使魚體脊椎彎曲,頭部變形。

    ③重金屬和農藥中毒:如汞刺激、破壞魚的神經,導致肌肉收縮;鎘引起骨質疏松、脫鈣和萎縮;有機磷農藥使魚骨骼畸形。

    ④營養失衡:飼喂營養不全面的配合飼料和添加了違禁藥品的飼料,均會不同程度地引起魚體脊柱畸形。

    ⑤其它原因:如施肥超量導致水質過濃,施肥過少水質過瘦,用藥不對路或用藥過多,電力捕撈過度等都會引起魚類弓體病的發生。

    【癥狀】患病魚身體變曲,呈S型,有時身體彎成2~3個屈曲,有時只是尾部彎曲,又稱為“畸形病、龍尾病”。該病主要發生在人工養殖的鯽魚、鯉魚、泥鰍等魚類。魚類發生該病后,生長和增重受到嚴重影響,重者停止生長甚至逐漸死亡。

    【防控】目前,在魚類弓體病的防治上,主要以預防為主。無論哪種原因引起該病,一旦出現弓體,基本上就很難治了。該病發生后,首先是將魚撈起處理掉,然后查明原因,做到有針對性地預防,盡量防患于未然。對于因重金屬引起的弓體病,其魚池需多換幾次水,用解毒超爽潑灑,并用清源、酶解多糖拌料投喂,可降解重金屬。新開魚池由于土壤中的重金屬鹽類溶解在水中,要用解毒超爽處理,經成魚飼養后再用于飼養魚苗魚種。另外,使用安全的肥水產品酵素鈣肥、六抗培藻膏、藻幸福等。購買健康的魚種,飼喂營養均衡的飼料。

    3.應激綜合癥

     【病因】主要包括人為因素(如密養、捕撈、轉移、運輸、不良飼料等)、環境因素(如不良水質、氣候突變、高溫低壓等)和生物性因素(如細菌、真菌、寄生蟲感染等)引起。

    【癥狀】發病前,魚類無明顯癥狀,活動正常,但當其受到應激因子如捕撈拉網、水質不良、水溫突變、長途運輸等刺激時,即可突然、快速地發生全身體表充血和出血而大批死亡。病魚體表無黏液或黏液分泌減少,手摸魚體有粗糙感;肛門紅腫,有的流出淡黃色黏液;腸道充血、出血嚴重;肝、脾、腎淤血腫大;腹腔內有一定量的淡黃色液體。

    【防控】在各種應激因素發生前后及時按3畝用降解靈1包+應吉寧1包混合全池潑灑;同時用清源、金多維、金肽康各按1%拌料投喂,每天2餐,連用3天。

    4.氣泡病

    【病因】池水中過飽和的氮氣和氧氣進入魚體栓塞在組織內引起疾病。導致池水中含氮量或溶氧量過飽和的原因很多,若將地下水(尤其是深度超過90公尺)抽出后直接導入魚池中,而沒有經過減壓是曝氣處理,會使地下水中的氮氣迅速被釋出,進入魚體組織內而發病。這時地下水中含氮量不一定過飽和,而是因為沒有曝氣或減壓所造成;有些地區的土壤就含有多量硝酸鹽化合物,使該地區之地下水就含有過飽和氮氣,以這種地下水為魚池水源也易引起氣泡病。溶氧量過飽和常見于盛夏,藻類過盛,經陽光照射產生光合作用,放出大量氧氣而導致本病。這些氮氣或氧氣一旦進入魚組織中,會因栓塞位置的不同而引起各種癥狀與病變,如呼吸困難,突眼、貧血,甚至死亡。氣泡病易發生于夏季高水溫期,死亡率一般低于5%,但急性病例可造成魚苗100%的死亡率。

    【癥狀】魚苗發病后,頭部、體表皮下、鰭膜、腸道及腸壁有大小不等的氣泡,發病魚苗浮于水面,游動困難,受驚后呈掙扎狀,不攝食,不久即衰竭而死;魚種、成魚發病后,鰭膜內可見許多大小不等的氣泡,治療不及時則氣泡處出現潰瘍,嚴重者可導致死亡。   

    【防控】

    ①在運輸魚苗的過程中,要注意水源的含氧量,不要進行急劇的送氧;用地下水時應先經過充分曝氣。不用畜禽糞肥水,慎用生物肥,避免水質過肥;天氣連陰數天轉晴,尤其是晴后無風天氣,要開啟增氧機曝氣,使水中過剩的氧氣擴散到空氣中;魚苗應在肥水后的輪蟲高峰期下塘,魚苗不僅可攝食輪蟲,還能減少魚苗誤吞氧氣泡的機會。魚類越冬后期,采取打冰眼、開啟增氧機等措施,使水體中過剩的氧氣擴散到空氣中。春節前出魚的池塘要保留足夠數量的白鰱,抑制藻類過渡繁殖。

    ②魚池中發現氣泡病時應迅速注入清水,同時排出部分老化池水,病情輕的能在清水中排出氣泡,恢復正常;每畝用4~6kg的食鹽,向有氣泡病病魚的水面均勻潑灑,改變魚體皮膚滲透壓,使患病魚體內的氣泡逸出體外,一般在數小時內便可有效治愈氣泡病。開啟增氧機,使水體中過飽和的氧氣散發到空氣中。潑灑綠康露百安威(1瓶2畝)殺滅部分藻類。

    无码r级片在线观看av

    <em id="88hv3"></em>

    1. <th id="88hv3"><track id="88hv3"><rt id="88hv3"></rt></track></th>
      <rp id="88hv3"></rp><th id="88hv3"></th>
    2. <dd id="88hv3"><center id="88hv3"></center></dd>

      <button id="88hv3"><tr id="88hv3"><u id="88hv3"></u></tr></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