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控制技術八:科學投喂·平衡營養·增強免疫·促進生長
1.為了提高黃鱔對高蛋白餌料營養的消化吸收,滿足其營養平衡的需求,增強其免疫抗病能力,喂料前,在飼料中拌入產酶益生菌和乳酸菌,很有必要(如:健長靈、活性蒜寶、本草康等:既含有產酶益生菌群,還含有乳酸菌群、酵母菌群等)。產品獨特的醇香味具有極強的誘食性。其強大的有益微生物復合種群優勢,既能補充黃鱔的內源酶,增強消化功能,促進對飼料營養的消化吸收,還能有效抑制病原微生物在消化系統生長繁殖,維護消化道的菌群平衡,修復并促進體內微生態的健康循環,預防消化系統疾病。
2.養殖過程中,底質和水質得到良好的養護和及時的改善,能減少黃鱔的應激反應;營養保健品和微量元素的補充,可增強鱔魚的活力和免疫抗病能力,提高飼料營養的轉化吸收,促進黃鱔生長,降低養鱔風險和養殖成本,提高養殖效益。
3.關注氣候變化、藻相變化、水質變化、底質變化、潮汐變化、生理變化(病疫)等因素的影響,視情況減料或停料,不盲目于定時喂料。
看天氣預報,在天氣變化前(如低氣壓、悶熱、臺風、陰雨、風向變化)前2~3天,除提前養護好水質外,還應提前拌喂保肝靈、活性蒜寶、金多維等增強免疫力;天氣變化期間,應減料或停料;天氣穩定后,及時補充上述保肝健胃、營養免疫的產品。
水質變化、底質變化、pH變化、發病、亞硝酸鹽、氨氮、硫化氫超標期間,應采取解毒·護水·抗應激等措施優化水環境外,同時還應減料或停料;等水質養護穩定恢復投料后,及時補充保肝靈、酶解多糖、金多維等保肝健胃、增強體質的產品。
4.注重保肝護膽:養肝護膽,排毒解毒,保障黃鱔肝膽功能的健康,對黃鱔養殖十分重要,在飼料中定期添加肝樂+金多維或者腸順康+保肝靈,有利于保肝護膽,增強肝膽功能的排毒解毒功能,提高免疫力和抗病能力。
5.清潔料臺,防控污染:每3~5天,用得立康5~10粒于上午撒于料臺上,可防控病原菌污染飼料引發病害。
警惕“病從口入”:
黃鱔是以肉食性餌料為主的雜食性魚類,喜歡吃鮮活餌料如小魚、小蝦、蚯蚓、蠅蛆、浮游生物、河蚌、昆蟲幼蟲、螺螄等。蚯蚓、蠅蛆營養豐富,利用率高,是黃鱔最適口的餌料,但同時也是各種細菌、病毒、寄生蟲攜帶者。是黃鱔病害的一個重要源頭,還有養殖戶投喂的野雜魚類幾乎沒有經過任何處理,野雜魚中也附帶著大量有害細菌、病毒,特別是已經變質的野雜魚。黃鱔在攝食的過程中將有害的病毒和病菌或有毒的重金屬或藥殘帶入體內,從而引發病害,如:肝腫大、肝糜爛壞死,腸炎、寄生蟲病等等。
在投喂蚯蚓、蠅蛆和野雜魚前,應先用活性蒜寶進行拌餌來消除其中的有害物質(1瓶可拌100公斤鮮活餌料),經過發酵的天然大蒜的殺菌抑菌能力是普通抗生素的5~8倍,無殘留,不形成抗性。在無公害養殖黃鱔中可廣泛使用活性蒜寶來處理鮮活餌料,對黃鱔的品質的提高起到很好的作用。
內服驅蟲:驅蟲前3天,拌喂保肝靈+酶解多糖+活性蒜寶保肝護肝,驅蟲時間為三天,驅完蟲后,繼續拌喂清源+酶解多糖+金多維。同時可用百安威對網箱進行消毒清理。
關鍵控制技術九 加強夜間管理,防控疫病隱患
水產養殖的很多病害,往往發生在夜間,而發現在白天,這是來源于水產養殖一線的真實情況。表明了必須抓好夜間管理,才更有利于減少病害的發生。
高溫季節(凌晨1點開始~黎明6點左右):池塘的溶氧明顯降低。白天藻類是氧的生產者,而夜間是氧的消耗者;池塘有機物和水中的懸浮碎屑顆粒的降解耗氧,各種生物呼吸耗氧等諸多耗氧因素,導致夜晚池塘氧氣嚴重不足。塘底厭氧菌大量繁殖,沉底的有機物發酵,使得底質腐敗。這樣的惡劣環境是各種致病原和各種有毒有害物產生的溫床。而養殖對象在這樣惡劣的環境中生活,其致病風險可想而知。
春夏和夏秋(清明和白露前后)之交:白天溫度高,夜間溫度低,晝夜溫差明顯,水生態的健康循環代謝出現障礙。藻相不穩定,水溫分層,溶氧分層,pH值分層,水體環境處于多變不穩定的狀態,這些都是導致養殖對象應激的主要原因,而應激導致活力和免疫力下降,多種病害由此而引發。
由此可見,要減少夜間致病的隱患,就必須加強夜間的科學管理。緩解溶氧危機,控制底質腐敗,消除應激因子是夜間管理的主要抓手。經觀察分析、實踐檢驗,高溫季節,在溶氧逐步降低之前(即午夜12點左右~黎明太陽出來前),用降解靈、離子對鈣、粒粒神或納米氧(配沸石粉或干凈泥沙混勻成小粒狀灑2~3畝.米水深)可改善水體的通透性和溶氧不足的問題,有效控制底質腐敗和致病原。春夏和夏秋之間,在午夜10點左右,用納米氧、粒粒神、六控底健康,可有效解除應激因子,并提高養殖對象的抗應激和抗病能力,從而減少病害的發生。
小知識:
餌料系數:1斤飼料相當于3斤魚,其換算如下:
若飼料的斤兩是a,白鰱的斤兩是b,總放苗斤兩是c,那么餌料系數=(3a+b)/c
白魚的比例不少于魚苗重量的4%。
關鍵控制技術十
生態修復:健康清塘·健康肥水·健康護底·健康養水·健康投喂
生態修復的含義:生態修復指用①健康培藻健草劑(如酵素鈣肥、六抗培藻膏、藻幸福、藻健康等)、②優質益生菌(如黑金神、粉劑活菌王、新活菌旺、金池安、靈活100等)、③安全解毒劑(如清源、肝樂、百草解百毒、解毒超爽、凈水靈等)、④高效活性劑(如降解靈、應吉寧、納米氧、粒粒神、六控底健康、得立康等)、⑤營養平衡劑(如健長靈、金多維、酶解多糖、開胃解毒靈等)進行平衡、養護和改善被多重因素(如1.天氣因素:臺風、暴雨、換季、陰雨天等;2.人為因素:用藥不合理、投料不科學;3.生物因素:菌相、藻相不平衡,病原微生物占優勢等)影響、破壞了的養殖環境,從而達到恢復適應養殖對象健康生長的生態環境,最終達到健康、安全、高效養魚的目的。
生態修復:提倡養殖全程盡量少用甚至不用化學消毒、殺蟲、殺菌、殺藻藥和抗生素,消除合法藥害,盡可能使用上述安全、健康、環保的制劑降解毒害、防·抗應激、養護、修復、復新底質和水質(含健康清塘、健康肥水、健康護底、健康養護水質),營造優質健康的養殖水生態;同時在飼料中添加高品種無殘留的微生物制劑(如健長靈、活性蒜寶、本草康等)和體質保健產品(如肝樂、百草解百毒、酶解多糖、金多維、清源、保肝靈等),修復、養護、改善養殖動物體內的微生態環境;從而防止病害、蟲害的滋生、感染和蔓延,維護養殖對象的健康生長!
1.健康清塘:詳看《黃鱔養殖金處方》“一.健康清塘”和 “關鍵控制技術一 健康清塘”,這里必須強調的是,清塘除了清污除雜和池塘消毒環節, 降解毒性和生物凈化也是必不可少的環節,只有上述環節都能認真完成, 才能消除養殖隱患,為成功養魚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2.健康肥水:肥水培藻是否理想,選擇肥料是關鍵。①肥水培藻不能采用禽畜糞便或經發酵的禽畜糞便, 因為畜禽養殖場在養殖過程中,都要定期使用疫苗、抗生素、消毒殺蟲藥,致使糞便含有高抗性和高致病性的致病菌和高殘留的抗生素和化學藥物。致病菌容易侵入鱔體,從而引發病害??股睾突瘜W藥物殘留會抑制黃鱔的生長或破壞肝臟。容易促進腐敗菌的繁殖,加速底質腐敗(耗氧、泛酸、發熱、發臭,亞硝酸鹽、氨氮、硫化氫、甲烷等有害物質生成超標),泥皮、青苔、藍藻、絲狀藻生生不息,都是這類肥料導致,須加防范。②肥水培藻不宜長期使用化肥。長期使用化肥培藻的池塘會帶來塘底土壤“沙漠化”,其后果之一:容易起泥皮、長青苔和絲狀藻,池塘有了青苔或絲狀藻又會導致肥水培藻十分困難;后果之二:肥料有效成份流失,肥效時間短。詳看 “警惕肥水風險”和“關鍵控制技術二:健康肥水”。
3.健康護底:走出“改底”的誤區,堅決不用投機性、概念型的底改產品,同時不在短時間內強調硬降造成強應激,而堅持用解毒·養護·抗應激的理念循序漸進地保健底質。詳看 “警惕改底風險”和 “關鍵控制技術四:健康養護水質和底質”。
4.健康養水:走出“調水”的誤區,同樣不要用投機性、概念型的調水產品;同時對微生物制劑及其使用要有正確的認識。詳看 “警惕調水風險”、用“養·護”模式代替“調·改”模式和 “關鍵控制技術四:健康養護水質和底質”。
5.健康投喂:這里①首先強調選用多年來大多數養殖戶認可,口碑較好廠家生產的飼料,即品牌料,堅決不用低價劣質料,用劣質料,養殖時間長、長勢慢、易患病、產量低,得不償失,如自配飼料必須選用優質原料。②高溫季節喂料,飼料容易溶散,應用“金氨基”包裹飼料后投喂,避免飼料溶散和飼料浪費。③根據氣候變化、藻相變化、水質變化、底質變化、潮汐變化、生理變化(病疫)等情況,適當減料或停料,不盲目于定時喂料。④在飼料中添加高品種的微生物制劑,改善黃鱔體內微生態環境。詳看 “警惕喂料風險”、和 “關鍵控制技術八:補充營養·增強免疫·促進生長”。
實踐證明:用微生物飼料添加劑健長靈和肝樂、活性蒜寶拌料投喂,黃鱔病害明顯減少,餌料系數明顯降低,生長速度明顯加快,成鱔規格明顯整齊,體色明顯鮮亮,養殖周期明顯縮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