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控制技術三 健康肥水·保健養苗
成功養殖戶已認識到養蟹前期肥水的重要性:前期水肥藻相好,對保苗和順利蛻殼很重要?! ?/span>
肥水就是為了培育良好的藻相,良好的藻相既能解毒、凈水(吸收水體環境中的有害物質,凈化水體),又產氧(藻通過光合作用生產大量的溶解氧,水體中70%左右的氧是藻類和水草產生的),還是蟹苗喜食的天然優質餌料(無論是藻本身營養或是食藻的浮游動物,對苗期的營養保健作用是其它任何人工餌料不可比擬的)。水質和藻相的好與壞,對河蟹的應激反應有著重大的影響,如水質爽活、藻相穩定,溶氧和pH值通常也正常穩定,氨氮、硫化氫、亞硝酸鹽、甲烷、重金屬一般不會超標,河蟹在這種環境里才能健康生長。反之,水質條件差,藻相不穩定,則水中有毒害物質就會增加,溶氧偏低,pH值不穩定,河蟹容易應激生病。
肥水需具備條件:
①水溫、光照:放苗前期,水溫偏低,會對肥水產品的效果造成一定影響,此時不必太心急,盡量選擇晴天上午,選用抗低溫、抗陰雨的肥水黃金搭檔“六抗培藻膏+酵素鈣肥+清源”肥水,起效快,藻類營養豐富、適口性好;
②藻種:天然水體含有豐富的有益藻,肥水前需引入3~5公分新水,其實就是引進藻種,利于培藻;
③解毒:清塘時遺留的藥殘,加上海水污染嚴重、重金屬超標,都是影響肥水效果的因素。在肥水前先用解毒超爽或凈水靈解毒,可優化水、底環境,讓肥水效果倍增;
④營養:藻類繁殖需氮、磷、鉀、鈣、鎂、磷、氨基酸、腐殖酸等營養成分,不同的藻類所需的營養成分組成也各不相同。六抗培藻膏、酵素鈣肥、藻幸福、藻健康等產品內含硅藻、小球藻和綠藻等優質藻類必需的養份,利于優質藻相及浮游動物的生長繁殖,為苗種提供適口性好營養豐富的天然餌料;選擇優質肥料,培養良好藻相,可增強苗種抗逆性,大大提高苗種成活率。
健康肥水五步曲:
①進水:要用80~100目的篩網套在進水口處,過濾野雜魚和魚卵,否則這些野雜魚卵進到塘里,會給養殖帶來隱患;
②消毒:進水后,用百安威或綠康露(1瓶2~3畝)消毒,消除雜菌和障礙肥水的因素;
③解毒:2天后選擇晴天上午用解毒超爽或凈水靈(1瓶3畝.米)稀釋后全池潑灑,消除水體中的消毒劑殘留,絡合重金屬,優化藻類生長環境,肥水效果事半功倍;
④施足基肥:為培育優良的浮游生物和水質,施足基肥是關鍵。如基肥不施足,肥力不夠,營養供不上,就無法滿足天然餌料繁殖的需要,水質清瘦,不利于苗種的健康生長。解毒后添3~5公分新鮮含藻水,然后按8~10畝.米用六抗培藻膏1桶+酵素鈣肥1包施基肥,在天氣晴好時浸泡2小時,然后全池潑灑,潑灑前加入2包降解靈,有條件的開動增氧機,促進水流及肥料的均勻,利于藻類繁殖。實踐證明,按此方法操作,可培育優良的藻類和輪蟲、枝角、橈足類等天然適口餌料供苗種攝食。
⑤科學追肥保水色:有時候養戶看到水肥起來了,但投放苗后很快就變清了,就認為肥效不好,這其實是一個誤解:如果剛肥起來的藻類適口性好,苗種和輪蟲喜食,又未能及時補充藻類生長需要的營養,那么藻類很快被消耗完,直觀表象是水很快會變清。所以,為了維持藻類,穩定水色,必須適時、適量、均勻、少量多次的科學追肥,可在放苗3~4天后,按10畝.米用六抗培藻膏1桶+特力鈣1包加適量水混成膏狀侵泡1小時,然后加水稀釋全池潑灑,既可保證藻相營養的供給,也可避免過量施肥造成浪費,或者導致施肥太猛,水質過濃。在水肥起來后,可按8~10畝用新活菌王1瓶+六抗培藻膏1桶混合潑灑以穩定水質。
肥水困難的原因和對策:可點擊:https://mp.weixin.qq.com/s/FlvD7BEmgHE286O0b7rYGQ
關鍵控制技術四 優選蟹苗
(一) 選擇優質蟹苗的關鍵控制點:
蟹苗的選擇標準:
①選擇本地培育的優質苗;一般土池培育的的蟹苗較工廠化培育的蟹苗適應能力更強;同等條件下,先選土池培育的蟹苗;
②苗齡6日齡以上,淡化超過4日,鹽度降至3左右,維持1日以上,大小均勻比例達80~90%的蟹苗;不選淡化時間不夠、個體太小或大小不均的嫩苗和花色苗;
③選擇品系純正、苗體健壯、規格均勻、體表光潔、活動敏捷的蟹苗;苗為整齊的淡黃色、晶瑩透亮,黑色素均勻分布;不選體表和附肢有聚縮蟲或生有異物的不健康苗;不選殼體半透明、泛白的嫩苗或深黑色的老苗;
④手抓一把蟹苗,甩干水后,輕握有彈性感、沙粒感和重感;放在耳邊,可聽見明顯的沙沙聲;輕握再放開,能迅速四處逃散,無結團和互相牽扯現象,則為健康苗,否則為劣質苗;
⑤將捏成團的蟹苗放回水中,馬上分散游開,而不結團沉底;連苗帶水放在手心,苗能帶水爬行而不跌落;
⑥觀察蟹苗在水中游泳的活力和速度;選擇在水中平游,速度很快,離水上岸后迅速爬動的健康苗;不選在水中打轉、仰臥水底、行動緩慢或聚在一團不動的劣質苗;
⑦蟹苗胃里有餌,但不多;蟹苗過秤時無殘餌雜質和死苗,苗在網箱應瀝水后過秤;
⑧仔細觀察苗池中死苗的數量,如池中死苗多,尚存活者也是病苗。
扣蟹蟹種選擇標準--“五看”:
看體色:體表光潔不沾污物、色澤鮮亮,顏色深淺一致。
看規格:選擇品系純正、規格整齊、苗體健壯的扣蟹,規格為100~120只/斤的比較理想,規格過大,第一次蛻殼困難,損傷較重,規格過小,則生長基數不大,影響上市規格。應一次性投放,盡量避免補苗導致放苗后相殘影響成活率。手握蟹苗使其成環爪狀觀察:第一步足超過眼睛越多表示其日后成長的規格越大。
看活力:活動敏捷、步足收縮自如的扣蟹,如發現步足僵直,翻身吃力和活力差的苗,要慎重購買?!澳プΑ倍嗟拿绮荒?,磨爪分為機械性損傷和細菌性損傷,如果“磨爪”較多為細菌性損傷,較少為機械性損傷。
看病害:隨機挑3~5只蟹苗把背殼扒去,鰓片整齊無短缺、鰓片淡黃或黃白,無固著異物、無聚縮蟲、肝臟呈菊黃色,絲條清晰者為健康無病的優質蟹苗;若鰓片短缺、黑鰓、爛鰓、肝臟變小、發白糜爛、斷爪為劣質苗、帶病苗。
看水色:通過看苗塘水色確定苗的好壞,如拉完水花生后看水,如果水渾表示苗的產量高,質量相對較好;水不渾則說明蟹苗產量低,質量不太理想,如果水不渾的塘捕撈了較多的苗,那養殖戶就要留意是否摻了假苗或外來苗倒到塘里了。
需注意的是:確定了苗后,不要急著拿苗走人,第一次捕撈的苗盡量不要拿,因為第一次捕撈的苗老頭蟹、殘蟹、病蟹較多,須認真觀察蟹苗進籠后的情況再決定是否拿苗。
蟹苗裝袋或裝箱前宜用護苗露浸泡:3毫升護苗露用100公斤水稀釋后浸泡苗種10斤。
(二)蟹苗的放養
1.放養密度要合理:
河蟹放養密度直接影響河蟹的產量和規格。密度合理,則發育整齊、增重倍數大;如果放養密度過大,則發育慢、增重倍數小、上市規格小。所以,應根據蟹種的規格、商品蟹的養成要求、蟹塘的條件和飼養的管理水平等因素決定:正確的放養密度,以池塘精養為例,希望當年養成上市,成蟹出塘規格是150克以上,一般“扣蟹”畝放養量600~800只,規格在50~80只/斤;如果要求成蟹出塘規格是125~150克,如果蟹種規格是每斤100~160只,應每畝放蟹種800~1200只。以上兩種放養密度,如果按照平均回捕率75%計算,前者平均產量每畝160斤,后者平均產量每畝230斤。當年養成上市,一般“豆蟹”畝放養量:5000~7000只(規格在7000~10000只/斤)??梢暢靥镰h境及苗種質量,在上述放養量的基礎上±10~20%。如蟹魚蝦、魚蟹混養,則應對混養魚的種類、數量、規格嚴格控制,尤其不能放影響和危害河蟹的魚類,如黑魚、鯉魚、青魚、草魚等,但可適量放養鰱鳙魚,放養量控制在20尾/畝左右。
一般建議年后放養,水溫較高,水草易繁殖,青苔不易滋生。水溫達到10℃時放養,則生長快,成活率高。
2.防·抗應激:為了預防蟹苗入池后引起應激死亡或成活率低,須提前做好防抗應激工作。
①水質檢測:放苗入池前,檢測放養池的水質條件(水溫≥10℃、pH在7.5~8.5之間、溶氧≥4mg/L、亞硝酸鹽≤0.05mg/L、氨氮≤0.3mg/L、余氯≤0.01mg/L))及餌料生物的數量。盡可能使放養池與育苗池的水質條件保持一致(要求鹽度相差不超過5度,pH值不超過0.3,溫差不超過3℃)。
②解毒抗應激:由于水源受到的污染越來越嚴重,放苗前解毒和抗應激非常必要,在放苗前1天全池潑灑解毒超爽(1瓶用5畝),在放苗前5小時按4~5畝全池潑灑納米氧、護苗露各1瓶;苗期按上述方法每7~10天用1次,能有效提高苗的成活率,減少發病機率。
③放苗時間:宜在晴天的早上或傍晚,盡可能避開暴風雨天氣。如果放苗后5天內有暴風雨,應按3~4畝潑灑降解靈、應激寧各1包。放苗時,應將運抵的蟹苗連箱浸入池水后浸泡2~3分鐘即提出水面靜置,或用池水噴淋后靜置5~10分鐘,如此重復2~3次;待蟹苗逐步吸足水分和適應水溫后,再在池面上風處把蟹苗連箱沉在水面,任其自行游入池中,或將蟹苗均勻放在蟹池四周池邊上,讓其慢慢爬入水中,切勿直接成堆倒入池中,放養時操作要輕,使蟹種在池內均勻分布,以提高蟹苗的抗應激能力和成活率。放苗時,水位應在0.8米以上,起到保水溫的作用,同時避免河蟹打洞,pH值在8.5左右,水溫在蟹苗的適應范圍內。進水應用60目篩絹網布過濾,以免野雜魚及敵害生物隨水而入。
④肥水不好不放苗:肥水為蟹苗提供天然餌料和隱蔽場所,提供舒適環境,減少蟹苗上岸及因天氣突變給蟹苗帶來的應激死亡。
⑤加強蛻殼期管理:扣蟹的第一、二次蛻殼決定了河蟹養殖的成活率,所以,應特別重視扣蟹第一、二次蛻殼的管理。蛻殼高峰期應按3~5畝用納米氧1瓶+特力鈣1包混成糊狀泡30分鐘再加水全池潑灑,及時補鈣、補能量、增氧,預防蛻殼難、蛻殼不遂及蛻殼后遺癥。
合陳王老板:2013年拿的苗質量不理想,接受建議用適菌旺泡苗,放苗前用護苗露全池潑灑,苗平安下水。同批拿苗的幾個養戶都出現了死苗、上岸的現象,天天晚上和早晨都在塘口撿死苗。王老板卻說:“我在放苗后巡塘一切正常,晚上可以安心睡大覺?!?/span>
現在螃蟹越來越難養,蟹苗死亡率過高,四月份補苗的較多,實踐證明:用適菌旺泡苗,用護苗露抗應激的蟹苗晚上基本沒有上岸現象。
(三)防控“懶蟹”
蟹苗放養前期,由于池塘環境、水溫、水質變化,河蟹會棲居洞穴或水草叢中,不肯出來活動和覓食,體色深黑,甲殼硬,生長緩慢,慢慢就成了“懶蟹”。其原因有:
1.水草:蟹池缺乏水草,河蟹缺乏隱蔽場所,出現“懶蟹”;年前種植的水草或上年留下的伊樂藻春季出現“瘋長”現象,占據了河蟹的活動空間,從而使得河蟹覓食活動減少,懶蟹較多。建議:水草種類多樣化,保持水草間空隙,蟹池水草分布呈“井”字型。
2.溶氧:前期水溫偏低,水體清瘦,藻類缺乏,蟹池溶氧低于覓食活動水平(4mg/L),影響蟹正常覓食,漸而出現“懶蟹”。建議:用耐低溫的肥水組合六抗培藻膏+酵素鈣肥施基肥,定期用六抗培藻膏+特力鈣少量多次地追肥。
3.pH值:水體堿度偏高,pH值達9.0以上,影響河蟹攝食活動,出現“懶蟹”。建議:按3畝用凈水靈1瓶+降解靈1包潑灑,第二天按5畝用新活菌旺1瓶+紅糖2公斤浸泡2小時潑灑,可降低pH值,促進攝食活動。
4.水位:水位變動大,忽高忽低,河蟹容易在“潮間帶”挖洞穴居,懶于出來活動,形成懶蟹。建議:前期不宜頻繁換水,保持水位穩定,隨著水溫逐漸升高逐步地提高水位。
5.河蟹密度大且投餌不均勻:導致部分河蟹吃料不足,只能攝食洞穴附近泥土中的腐殖質維持生命,生長緩慢,出現懶蟹。建議:早期河蟹攝食量小,活動范圍小,可沿淺水區均勻稀撒,不宜定點投放餌料,同時用活性蒜寶和酶解多糖拌料,加強誘食,有助消化吸收,促進生長。